早秈稻是第一季稻谷作物,在我國南方地區種植歷史悠久。生長期短、耐儲性等優點使得我國早稻一直是市場關注的焦點。近年來隨著稻谷種植比較收益的變化以及糧食種植結構調整優化,雙改單、秈改粳、普通改優質成為稻谷種植的發展趨勢。
早秈稻種植意向趨弱
秈稻是我國南方主要的口糧品種,歷史上為了提高糧食產量,雙季稻種植相當普遍,從1949年建國以來,我國早秈稻播種面積從8434萬畝,增加到歷史高峰期的19525萬畝(1976年),之后早秈稻播種面積又出現長期的回落趨勢,截止到2016年,早秈稻播種面積下降至8430萬畝,占稻谷播種面積的比例滑落至歷史最低值18.63%。早稻播種面積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:一、早秈稻在口糧消費中的比重逐漸下滑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,對主糧的需求也有所提高,早秈稻由于品質及口感問題,逐漸退出口糧消費市場,主要用做糧食儲備及工業消費方面,中晚秈稻成為口糧消費的主體。二、種糧比較收益下降,雙改單現象比較突出。近年來隨著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加,第三產業務工收入要遠遠高于種糧收益,因此許多南方產區種植雙季稻的紛紛改為種植單季晚稻,或者把早稻種植改為經濟作物,以獲取更多的收益。三、政策支持力度減弱,早稻種植收益低。隨著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,國家對早稻收購的支持力度減弱,最低收購價連續兩年下調,與此同時農戶面臨不斷高漲的種植成本,兩頭擠壓,種植早稻的收益越來越低,種植意向逐漸趨弱,早秈稻播種面積持續下滑已成不爭事實。
新季早秈稻種植已開啟 受天氣影響較大
進入4月份,全國春播工作進展順利。據農業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,截至4月25日,全國已播各類農作物32.4%,進度與去年同期相當。其中,早稻育秧基本結束,已栽插82.9%,同比快1.5個百分點;一季稻已育秧56.2%,同比相當。受前期溫度偏高影響,今年水稻育秧工作開始較早,較歷年提前一周左右。中旬以來,江南、華南大部天氣晴朗多云,水熱適宜,日平均氣溫偏高,利于加快早秈稻栽種進度。西南大部水熱匹配較好,墑情適宜,利于一季稻幼苗生長。
截止到4月末,華南大部處于三葉至移栽返青期,海南大部處于分蘗至孕穗期。四川東部和重慶一季稻處于出苗生長階段,部分進入三葉期;云南大部處于三葉至移栽返青階段。據中央氣象臺預計4月29日至5月1日,江南、華南等地還將有中到大雨,局地暴雨,不利早稻秧苗生長和移栽以。江南、華南等地要抓住后期降水間歇,適時移栽早稻,并做好護秧工作,避免強降水沖毀秧田。長江中下游地區要加快一季稻等作物的播種進度,已播地區及時查苗補苗,確保苗齊苗壯。
稻谷品種內種植結構調整優化凸顯
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,要穩定稻谷生產、確??诩Z絕對安全,重點發展優質稻米。再加上隨著玉米市場化收購的推進,東北地區大幅調減玉米種植面積、增加大豆、粳稻種植面積的發展趨勢,2017年我國稻谷品種內種植結構調整優化的方向為秈稻減,粳稻增;普通稻谷減,優質稻谷增。秈稻種植面積減少的主要為早秈稻。據國家統計局4月份發布的種植意向調查顯示,2017年我國稻谷意向種植面積減少0.3%(約136萬畝)。據中華糧網預計2017年早稻播種面積約為8200萬畝,同比減少230萬畝,減幅2.73%。其中江西、安徽、湖南等早稻主產省面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。
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,稻谷生產更側重于調結構、重品質。當前我國稻谷市場仍舊處于供過于求的寬松市場格局下,早秈稻最低收購價下調、臨儲拍賣低成交率持續、地儲輪換拍賣大量供給市場,國內外大米價差擴大、不利天氣影響生產等諸多因素均對早秈稻市場形成較大影響,后期還需重點關注。